home - 工程實績

BE預力系統

CL213A 豐坪溪至玉里站路段土建工程

本計畫之規劃報告已於民國97年2月18日,經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第1,318次委員會議審查通過,原則同意採中短程與長程分期推動方式辦理,並初步確定優先推動中短程計畫。原核定計畫期程為7年,總經費預估為新臺幣150億元,並已奉行政院於97年3月13日以院臺交字第0970009352號函核定。

目前計畫已完成細部設計及用地徵收作業,並考量工程進度需求,研擬擴大工作面、加速施工流程,將總工期由原訂7年縮短為5年,以期如期達成於民國102年12月底前,完成花東鐵路全線電氣化的重要目標。

BE預力系統

台9線南迴公路安朔至草埔段C1橋梁標新建工程

台9線南迴公路安朔至草埔段C1標新建工程,起點為0K+000,終點為6K+300,全長6.3公里,位於台東縣達仁鄉與屏東縣獅子鄉交界地帶。本工程係南迴公路拓寬改善整體計畫之一環,旨在強化東部交通路網效能,提升道路服務水準與用路人安全。

新設路線由北向南行進,沿線通過安朔溪下游寬廣河段,該區域已有堤防設施,本計畫路線規劃於堤防外側通過,以減少對現有設施之干擾,並節省用地成本。路線進一步穿越達仁社區與安朔社區邊緣地帶,於安朔溪與其支流五福谷溪的交會點附近跨越安朔溪。此處地勢相對平緩,有利施工推進。路線繼續沿五福谷溪蜿蜒延伸,沿線經過多處生態敏感區及山坡地,最後止於新設隧道的北口位置。

本工程採雙向四車道設計,單一車道寬度3.5公尺,路肩寬度為雙側各2.0公尺,雙向合併段總寬度達18公尺。路堤路段以標線區隔車道,橋梁路段則設置鋼筋混凝土中央護欄以提高行車安全。安朔溪沿岸路段則因應既有堤防配置,採緊鄰堤外側佈設方式,兼顧施工可行性與土地利用效率。

BE承攬項目 內置預力系統

西濱快速公路大安大甲主線高架工程

台61線西濱快速公路大甲至大安路段,最初因應地方交通發展需求,於規劃初期採用平面道路形式,並設置13處平交路口,以利銜接當地道路系統。該路段於民國89年(西元2000年)完工通車後,因交通流量漸增,平交路口頻繁發生交通事故,嚴重影響行車安全與區域交通秩序。

為有效提升道路服務水準並確保用路人安全,交通部公路局西濱快速公路中工程處自民國100年(西元2011年)起,啟動「大甲至大安段主線高架化工程」之規劃與推動作業。該工程採高架橋形式繞越既有平交路口,藉由主線與地方道路分離,大幅提升通行效率並降低事故風險,整體計畫總經費約新臺幣64億元。

本工程中,由BE公司負責施作的內置預力系統(Internal Prestressing System)關鍵於橋梁主結構之耐久性與穩定性,能有效提升橋體抗彎與抗剪強度,並延長整體結構壽命,確保高架橋於長期使用下之安全與性能。

BE預力系統

臺灣桃園國際機場聯外捷運系統工程

計畫背景:

臺灣桃園國際機場系國家面對世界的門戶。提供機場出入旅客安全、便利、舒適、高水準的捷運服務,為先進國家的重要表徵。 本臺灣桃園國際機場聯外捷運系統建設計畫,為政府「新十大建設」專案之一,將連結桃園國際機場與臺北車站、高鐵桃園車站等交通運輸樞紐,使國際航線與國內交通網絡緊密結合。 本計畫並可配合沿線既有都市發展,帶動地方繁榮,促進城鄉均衡。


CE03B標

本公司承攬機場捷運計畫CE03B標之端錨材料以及預力施工,CE03B標工程範圍自A17站前之高架段至A20站後之高架段。包括A17車站旁主線進出青埔機廠之側線及A17、A18、A19與A20計4座高架車站、1棟行政大樓(地下一層,地上三層)等構造物之土建、水環工程,總長約7,870公尺。

使用工法包含平衡懸臂工法1181M、場鑄工法3556M、支撐先進工法2500M及鋼結構工法676M。

資料來源:高鐵局捷運工程處

BE預力系統

台中生活圈C705標

台中生活圈第C705標(松竹至育才段)屬於生活圈道路四號線北段工程,包含二號線東段、四號線北段、平面延伸段與大里聯絡道等綜合路網建設,使用之預力系統為BE預力系統。該工程扮演整合台中地區高快速道路的重要角色,與國道1號、國道3號、中投快速道路及中彰快速道路相互串聯,建立大臺中地區完整的交通骨幹,全面提升區域運輸效能。


本計畫完成後,自潭子至霧峰的通勤時間將由現行經台3線約60分鐘,大幅縮短至僅需15分鐘,預估每年可節省約244萬公升燃油,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約5,500公噸。此外,工程使用高爐石粉取代部分水泥,總計減少水泥用量約21,000公噸,進一步降低CO₂排放約19,000公噸,展現本案在節能減碳與環保永續上的具體貢獻。

本計畫積極導入營建自動化技術以提升施工效率與安全性:

  • 橋墩預鑄節塊:採工廠化製程,品質穩定可靠;吊裝作業機械化,可有效縮短工期並減少高空作業風險。

  • 橋梁上部結構自動化施工:採用預鑄節塊工法、懸臂工法、節塊推進工法與支撐先進工法等,配合施工情況彈性應用,提升整體工程技術水準。

  • 耐震設計強化:採用隔減震支承系統,有效隔離地震能量傳遞,確保橋體耐震性能。